24小时全天候热线:021-5994 8113  021-5994 8113 起步价168元

在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应用和实效。

如图所示,围绕着"中心"的构建,需要解决业务载体、依托城市、技术平台、规划设计和整合资源等任务。其中,支撑"中心"信息流的业务载体,包括"三个基地"、文化、政治等等,同时要结合"中心"未来发展的要求定位好、建设好南宁这个依托城市;为"中心"发挥信息交流功能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包括网络、应用系统等等。"中心"的建设需要形成清晰科学的规划,同时还要为此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财政资源等等。要实现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必须营造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主要包括:领导力和实施、社会的环境、政策的保障、"10+1"范围内的国内外互动。这样一种建设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地出效益才能够稳步发展,滚动前进。

关于建设布局与建设策略的建议

从建设布局上,可采用"三路推进"的战略:一是"中心"的建设,二是载体的建设,三是环境的建设。其中,"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与应用系统、各种相关的解决方案、信息与数据管理、应用流程及规则的形成等;载体的建设,主要是指努力去丰富和扩张与"中心"信息流相应的业务流,它包括了"三个基地"、大文化产业、会展等相关的信息流生成;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依托城市的社会环境与服务、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配合、良好的政策保障、国内外的沟通分工合作等。有专家提出信息交流中心要分阶段或分步建设,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每个阶段或每一步上都应该是"中心"、载体和环境建设三管齐下。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往往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做的,所以信息化建设的大体过程是先分头建设,然后再把各个系统联起来,打破信息孤岛,互联互通后再把应用系统给放上去。我认为,这样的思路并不适合现在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因为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在一个零起点上,从头开始建信息交流中心,可能门户是要兴建的,但是很多业务系统已经存在,即使是要为它建一个共用平台,也不是凭空搭建。有鉴于此,在建设信息交流中心的时候,就需要把载体和环境一并考虑,包括研究制定非常强有力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现有的各种业务系统的拥有方和经营方愿意和能够把他的业务系统放在这个中心的平台上来做。再如,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复杂的环境建设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包括对安全的考虑,对经济回报的考虑等等,有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克服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的阻力,在一开始建设时,就要争取形成一种新的环境和机制,能够让大家愿意参与建设信息交流中心,在参与中得到他应有的回报,从参与和回报中实现大家的共同发展。这种环境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又是必须完成好的事情。关于建设策略的其他建议,还包括:一是载体品牌化,二是活动常态化,三是产品系列化,四是成果固态化。

载体品牌化,不管形成的业务载体、业务流是商贸的、生产的、还是文化的(比如"三会一节"),一定要树立品牌战略的意识,努力打造品牌。没有这样一种战略,后面说的稳态的、不断滚动扩展的信息流就不太容易建立起来。不光是产品、活动,还有附带的东西,让大家一听到中国-东盟,就会想起广西、想起南宁,想起一些叫得响的品牌。要打知名度,要叫得响,既要靠"实",靠本身的内容;又要靠"名",靠持续有效的宣传。活动常态化,虽然中国-东盟的一些重要的会议长期落户在南宁,但是一定要把几天的会议变成长年不落幕的活动,这样才可以在一年365天持续地产生业务流、信息流,这样信息交流中心的意义才会大。如果说只是会议期间热热闹闹,然后是长期沉寂,就很麻烦。

产品系列化,要着力打造中国-东盟相关的系列品牌,拓展系列活动的空间,在不同系列间建立关联,形成系列化、关联性、相互促进的群体优势。

成果固态化,意思不是说止步不前,而是强调重视相关工作成果的整理和积累,形成和发布成熟的成果,重视数据库建设,会议、出版物、资料乃至数据库的应用,包括在线查询、推广、营销。

机制创新的问题

在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应用和实效。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的目的是应用,应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是要出实效。没有效用的信息化,不仅对我们的事业与事无补,而且还将浪费宝贵的资源。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想要出实效,必须解决信息能力、信息应用和信息绩效间的矛盾。前段时间,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应用≠有效,指的就是信息能力建设的水平不等同于信息能力的应用水平,信息能力被应用的程度也不等同于由此应用而产生的效果。其实,在多年的信息化过程中,很多地方建立起了功能强大的信息化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能力闲置的问题非常严重。有的过分强调了技术应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主营业务、管理等非技术因素结合好,或在它所要求的机制建设上面没有做好,信息能力应用的效果就出不来。希望我们在一开始设计构思信息交流中心的时候,就把能力建设与应用实效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有专家提到信息交流中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我觉得,从原则上讲,应该在它的业务流需要的情况下,争取建国际交换出入局和网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东盟这个圈里面,广州国际出入网关已经是实实在在从信息流上履行交流中心的作用。回到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定位,广西与广东、南宁与广州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把广西、把南宁放在"10+1"整个发展战略中布局,这是一个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考虑的大事。建立一个统一的门户也很有必要,但是这个门户建立要有创新!这个创新包括重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即技术的创新;更要包括重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的创新、机制的创新。机制的建设和创新非常重要。要办成这么一件大事,要靠政府、靠业界、靠方方面面的力量,靠大家的广泛参与。这样一种系统工程建设,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办不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在这个整合力量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出来可以长期持续稳步发展的有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广西南宁在建设信息交流中心过程中,是否能够在机制创新上为国家信息化提供新的经验,非常令人期待。

 

 





 

 
合作伙伴:

公司地址:上海市共和新路3671号 电话:021-5994 8113
联系人:张经理 上海海博搬场有限公司(原农工商搬场)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120363号